发布时间:2022-05-31作者:点击: 次
黄 馨——全力守“沪”,是温暖伴我前行
2022年3月,上海遭遇了严重的新冠病毒“倒春寒”。我报名加入到了广西援沪医疗队,4月18日,我们医疗队到达了上海,用时一个多月,如今上海的疫情已稳定下来。此次援沪,是我第一次外出参加抗疫工作。“没有参与便没有发言权”,当我穿上那一身防护服,才真正地体会到抗疫工作的艰辛与不易。回想这段援沪历程,我从开始时的忐忑不安到现在的从容笃定,在这个过程中,我经历了许多人和事,上海人民及医疗队战友们给予我的温暖,我将永远记得。
全力守“沪”,我在援沪工作中感受人间真情。
援沪工作开始时,我接到的通知是外出核酸采样,因为医院急诊工作经常需要外出采样,所以我也没有什么顾虑,跟着大部队就出发了。当到达采样地点时,社区志愿者与居民们都很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,即便是炎炎夏日,但这让得我的心情变得愉悦。小区的居民们都井然有序的排队,采样工作进行得很顺利,这时一名社区志愿者走到我跟前,询问道:“看见你们防护服上写着广西两个字,你们是广西来的吗?”我回答道:“对呀,我们是从广西桂林来的。”他说:“这么远来上海支援我们,真的是太感谢你们了,看见你们采样时,连洗手都那么认真,每一个步骤都很到位,你们辛苦了!这样,你留下我的电话号码,有什么困难、需要,请电话联系我,好不好?等解封了,有机会的话我带你们游玩上海,吃地道的上海菜!我们上海人民真的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!”当他说完时,我心里特别感动,就如同有一股暖流涌入心间。在援助上海之前,我有在网上了解到有人说上海人民对外地人不太友好,但经历过这些才发现真实情况跟网上的舆论截然相反。所谓“未知全貌,不予置评”,上海人民的真诚让我感到特别温暖,这些温暖使我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了不一样的看法,也是这些温暖,使我忘却了抗疫工作的疲惫。
全力守“沪”,我在援沪工作中领悟团队精神。
在一次核酸采样工作时,志愿者说小区有十几户老人不方便下楼,他们住在高层需要上门进行核酸采样。我跟另一个同事带着采样物品便跟着志愿者出发上门采样。由于小区比较大,一位阿姨开着三轮车,载着我们三人出发了。第一次搭着三轮车上门采样真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,一路上我们四人有说有笑,我不时地夸赞阿姨开车技术好。到达采样楼层的时候,我们仨一人负责扫码,一人负责采样,还有一个人负责传递物品。采样结束下楼时,发现阿姨已经把车头掉好,我们四个人直奔下一户,通过我们四人完美的配合,上门采样工作很快就结束了。
到达采样点时我们发现同事们竟然都还在等着我们,那一刻,我心里百感交集,特别感动,我心想:这就是团队精神。还记得第一次进方舱时心里的忐忑不安,怕因为自己一个人出错而影响到整个团队,但我不断告诉自己:在医院上班时,人多的情况下都会遇到四或者五个高风险地区来的红码人员,并为他们进行核酸采样都不害怕,进入方舱做了最好的防护有什么好怕的呢?正是这个想法减轻了我的种种顾虑。团队一致, 团结一心,任何强大的困难,任何困难的环境,都会向我们投降,我们一定会取得这场抗疫战的胜利。
全力守“沪”,我在援沪中领会青年担当。
入方舱后,我接到通知说待会有一批新入院的阳性患者,需要大家做好接收工作。我看到通知后马上找到与我同一组的小伙伴,站到方舱门口等待患者的到来。患者被预检分诊的护士带过来后我们就开始接待患者,与患者边走边交谈,把患者们带入方舱后,待他们选好床位,我们便为患者扫码,办理入院手续。当我走到一个年轻小伙旁时,我询问道:“你愿意做我们方舱的志愿者吗?”话音刚落,小伙毫不犹豫回答:可以呀!当时我看到小伙的眼里充满了激动又喜悦的眼神,感到很欣慰,然后他又问道:“都需要做些什么呢?”跟他说了志愿者具体工作后,他说:“可以呀,我还怕有的事我做不来呢,这些我都可以做!”当我还在为其他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时,看见小伙在床位前来回走着,我走近一看,原来他在教其他人填写住院信息。鲁迅先生曾说:“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,只是向上走,不必听自暴自弃流者的话。能做事的做事,能发声的发声。有一分热,发一分光。就如萤火一般,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,不必等候炬火。”我想,如果他看得到如今疫情下的青年志愿者们,一定会倍感欣慰。
疫情当前,没有人是一座孤岛,每个人的命运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。于非常之时,担非常之责,成非常之功。在那么多上海人民身上,我能感受到那种镌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。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艰难的抗疫战场,是医疗队中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尽职尽责,团结一心,有着势必胜利的决心。当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,我们积极响应号召,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贡献一份力量,正是这种“舍我其谁”的担当,使我们在艰难的时刻也始终信心十足。援沪过程中,是温暖伴我前行,我相信,我们最终一定能取得这场抗疫战的胜利!
邓四妹——援沪第九天感悟
在抗疫逆行的路上会遇到很多的人和事,值得我们去学习、珍视。
今天是援沪第九天,我们的任务是去闵行区锦华居委进行新冠核酸咽拭子采样。于9点左右,我们穿好防护服抵达锦华居委,两名“大白”志愿者喊道:“古北首席小区的跟我们来”,我和队友跟着前往。来到小区门口,已有七八位“大白”志愿者在等候我们,跟随他们一起走进小区,房屋的建筑是那种古香古味型的风格,非常安静,能听到小鸟起飞时翅膀扑打树叶发出的“扑哧”声。
为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战,人人都是抗疫者,居民们足不出户,都在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。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,“大白”志愿者为我和队友两人准备好两个不同点的采样台进行采样,避免栋楼的交叉感染。刚采样不久,只见两位老人神情紧张、着急地跟志愿者说:“我不管,给我们先采,我们71栋已有几家阳性的去隔离了,你不知道我们有多担心。”“叔叔阿姨,你们放心,我们一定会帮你们采样,你们先回家休息,轮到71栋,我上门喊你们,先帮你们采。”志愿者耐心地解释道。经过志愿者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地一番苦口婆心,两位老人才放下那颗悬着的心,往自家门口走去。在志愿者的精心协助下,我们采样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,先采抗原检测阴性和核酸检测阴性的楼层,再采有阳性病例的楼层。
采样快接近尾声时,估摸是下午1点多吧,协助我的志愿者说:“小邓,我要离开一会,有户人家需要我帮她们送餐。”我关心地问道:“大姐,你们每天这样做,持续多久了?自己能撑得住吗?”“都有一个多月啦!还好,没事。我们小区的蒋老师,群里面每天都有好多人@他,有的说家里没有吃的啦!有的说需要买药,他都很热情地帮忙,现在就是希望疫情快点过去。”大姐话还没落音就离去了。等我忙完时,队友们及志愿者都在门口耐心地等着我。我按脱防护服规范流程脱卸防护服,戴好N95口罩小跑过去,有点自责地跟大家说:“不好意思,让你们久等了。”蒋老师却笑着说:“没事,你给我们上了一课,你们是最专业的医疗队。”其他的志愿者们也附和着:“她们是最负责的。”想想几天前我和队友们汗流浃背地苦练穿脱防护服,今天能得到上海人们的认可,心里面乐呵呵的。
在返程的路上,“志愿者”三个字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。抗疫期间,不只是我们医疗队是最美逆行者,志愿者更是最美逆行者,他们既是我们的好帮手,又是为居民、群众解急解难的热心肠。想着想着,我轻轻地哼起抗疫版的《为了谁》这首歌:防护服裹满全身,汗冰湿透衣背,我不知道你是谁,我却知道你为了谁,为了谁为了我们上海,为了家国安危……谁最美谁最累,白衣天使志愿同胞,我的兄弟姐妹。
曾庆清——细心守“沪”,同心战疫
近日来,上海的疫情牵动着全国人们的心,我和老公作为一线医护人员,心里也不由自主地绷起一根弦,既为特殊时刻自己岗位的重要性和风险性紧张,也为上海及全国的疫情形势担忧,我非常清楚在疫情肆虐的关键时期,身上的白大褂意味着什么样的责任。
接到驰援上海的紧急任务后,大家都积极报名,看到初定人员名单里没有我的名字时,心里是既轻松又失落。一方面是对疫情的恐惧,同时也担心家里两个孩子没人照顾。另一方面,又觉得在国家危难时刻不能在疫情一线出一份力而感到失落。但是当我在新闻里看到上海方舱医院的一位医生因劳累而晕倒在地,被患者抬去急救的一幕,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让我放下了心里所有的恐惧和担忧,医者仁心,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,作为一名护士,能为抗击疫情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是多大的一份荣幸啊!
经过努力争取,我终于获得了援沪出征的机会。同时,也得到了家里人的支持。4月18日,随同广西援沪医疗队顺利抵达上海,经过一系列的培训考核,正式开始了方舱工作。
舱内确诊患者、无症状感染者众多,我们成了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人,日常工作中不光要与外界隔离,长时间多重防护使得呼吸费力、闷热难耐,医护人员承受着生理、心理的多重压力。我自己感受到压力的同时也想到了在这里接受治疗的患者,他们来自不同行业、不同地区,年龄不同,身体状况不同,又经受着长时间的隔离治疗,在等待转阴的过程中,必定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。因此,我在日常护理过程中更加细心地观察病患人员情绪的变化。
一天,值下午班时,发现一位中年男性患者总是在护士站附近徘徊,眼神里犹犹豫豫,我就主动上前和他聊天,询问他的身体情况,聊了一阵他才放下防备道出了心里的隐忧。原来他患有精神分裂症,必须靠药物维持精神稳定,这次进舱,他只带了7天的药,既担心药物不够用,又不想自己的隐疾公开被别人区别对待。问清了情况,我立刻安慰他放心治病,我们一定会在保护好他隐私的前提下妥善安排他所需的药物。随后,我马上汇报医生,根据他治疗情况,评估他的出舱时间,同时告知舱外工作人员是否需要备好患者所需的精神类药物。做好这一系列应急安排的同时,我在上班时间常主动前往该患者床位与他沟通,告知他病情的治疗情况。终于,他解除了心中的隐忧,心理、生理状态都有了明显改善,看着他脸上的笑容,我内心的愉悦难以言喻,庆幸自己的细心观察获得了更多的信息,避免了一位特殊患者可能发生的意外状况。
这是一场持久的抗疫之战,在这场战争中有太多奋不顾身的人在直面危难,他们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职责,坚定地站立在被暴露、被感染的风险中,勇敢地向病毒宣战。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和这群勇敢的人并肩作战。我谨记在“援沪医疗”动员会上,马丽副院长对我们的叮嘱:“做好自我防护、认真完成工作、努力提高业务水平”,简单的一句话汇成了千言万语让我牢记使命。我想,等到抗疫胜利的时候,当我回到家跟我的两个孩子讲起这里的一个个抗疫故事,他们定会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祖国的繁华富强,会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,他们也一定会努力发扬我们自强不息、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精神。
张玉玲——风雨同舟 共同守“沪”
上海抗疫第10天,我们是今晚20:00—00:00的班次,五点钟了,酒店的晚餐迟迟未见送来,怕上班迟到 ,马上烧水改吃泡面。吃面的时候,外面竟然飘起了小雨,心想今晚只怕又是一个难熬的雨夜啊!
大巴车行驶在去方舱医院的路上,雨也越下越大,司机把车头的雨刷调至最快速度才能看清前边的路况,又湿又冷的夜晚。
一小时车程来到方舱医院,我们大部分队员都没有带伞,豆大的雨点砸在我们身上,大家纷纷举起随身携带的购物袋挡住头顶,保护好自己的N95口罩,小跑到更衣室外边的帐篷里避雨。我们刚到,南医的黄瑞娟老师撑着雨伞过来了。她苦口婆心地强调下雨天方舱医院的工作流程、注意事项及应急预案,要求我们每位队员做好个人防护,安全工作。短短的小会后,大家各自进到更衣室更换防护服,去迎接今晚的挑战。
我的岗位是舱外联络员,没有和其他队员一样马上更换防护服,而是在更衣室里监督并配合他们穿戴防护服。队员们穿完防护服离开更衣室后,我和感控护士一起统计补充更衣室里各种防护物资。
时间过得真快,我们刚刚忙完,下一班的队友就已经到方舱医院,进行进舱前的准备,一看11点多了,我赶紧与感控护士交接好工作,跑去医生办公室里收集备用的雨伞,送到脱衣室外等待队员们脱好防护服出来。我撑着雨伞在大雨中等待,一阵阵狂风肆意吹打着雨伞,虽然身上也穿着雨衣,大雨还是淋湿了我的裤子,在大雨中等待了半小时才陆续有队员出来,她们打开门看着大雨正在发愁,我迅速地递给她们雨伞。一位老师说:“太感谢了,如果你没有给我送伞,我都不知道怎么过去了,有你真好!”听着老师们感激的话语,心想:在这风雨交加的夜里,一切努力与坚持都是值得的,她们守护病人,我守护她们,我们共同守“沪”!
万桂菊—— 桂沪同心,一起守“沪”
4月22日早上六点不到,接到参加上海大型核酸检测的紧急任务。
天气很热,穿上防护服,戴上N95口罩,面屏,全副武装,感觉呼吸都是费力的。我们的队员被分配在各个点,我被分配在金域澜湾。
10点半开始采核酸,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,不一会儿防护服内的洗手衣已经湿透了。所幸的是,大家很配合,有几个人可能是封控久了,稍有点情绪。直到下午三点才顺利完成任务,这时的我已经口干舌燥,闷热难忍。这时,志愿者把我们带到他们的办公点,给我们准备了丰富的饭菜和水。由于我的头发,全身衣服都湿透了,感觉有点冷了,就想问问办公点有没有电吹风。一个志愿者小姐姐说,她家里有,我想着去家里拿太麻烦了,就说不用了,外面有太阳,我去晒晒太阳就好了。另外,我觉得电吹风是人家家里私人物品,我怕把人家的东西弄脏了。就在我跟同事在外面吹风的时候,小姐姐回家把电吹风给我拿过来了,还叮嘱我赶紧吹干,瞬间觉得好暖心呀!吹干过后,接我们的车还没到。可能因为疫情期间上海的生活物资很紧缺,小姐姐怕我们来上海没有吃的,她就一直在拿吃的给我们,还让我们带回去,担心我们会挨饿,一直问我们还缺什么。我说,我们一到上海,上海方面就给我们准备好了很多吃的,我们广西的物资也陆续到了,有吃的有用的,真的不用担心我们。疫情期间她们可能比我们更缺,但是面对我们的援助,她还是觉得给我们多少都觉得不够,希望能把她有的都给我们。
面对善良与感激,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特别有价值,感动之余,唯有保护好自己,一切行动听指挥,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一鼓作气打赢全域动态清零攻坚战!
返回顶部